文/VR陀螺 元桥
“现在市场差异化越来越小”一位来自VR大空间的厂商向VR陀螺道。
进入2025年,VR大空间的风还在微微地吹着,但热度明显要低于2024年。不过一个好的现象是,VR大空间厂商的专业度越来越高,大多数内容的质量相比去年都有明显进步。
只是,当市场发展体量开始增大时,终究难逃内卷的局面。而仔细观察今年VR大空间市场,不难发现用户的注意力也越来越难抓。很多小的大空间厂商过得并不如意,同时伴随商超经济下行,吸引人流成为一大困难点。
但VR大空间发展正在迎来增长期,仍具有广阔的前景。据IDC预测,2025年全球VR大空间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突破120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58%。伴随市场增长,入局者也越来越多,在今年新上线的VR大空间中就看到了不少新面孔。
有人欢喜有人忧,是市场发展必然会出现的局面,也是VR大空间正在经历的现状。
2025 VR大空间:内容越来越专业,落地场景趋向景区
据VR陀螺不完全统计,从1月份以来,今年新上线的项目已经超过了20个,不过可知的是,数字远不止这些,有很多落地商超类的大空间项目并未做推广。
从上表可以看出,2025年新上线的大空间项目的内容仍主要集中于华夏文化这一板块,但内容的题材跨度也越来越宽,除了华夏文化,厂商们也正在尝试开拓不同的内容题材,向经典影视出发,包括悟空、封神、泰坦尼克号等经典影视IP。
另外,在内容制作上,大空间的题材叙事也越来越专业,内容的整体化上比去年还是要好很多。不过也有厂商向VR陀螺反映,在一些大题材的制作上,国内制作团队的把控度还是做的不够优良,断层感仍然存在,相比于一些小题材的内容,大制作会更容易被做砸。同时也有很多厂商仍选择的是走量,不太注意内容的精细化,打法较为激进。
整体瑕不揶揄,今年VR大空间内容还是可圈可点。内容之外,落地场景上厂商们还是会优先选择景区。伴随商超经济下行,商超的人流相较于景区稳定性还是较低。不少厂商向VR陀螺反映,平时逛商超的人很少,周末还会好些,但愿意为之买单的人群还是不太理想;景区就是完全不同的景象,人流大,愿意买单的意向也很高,票价也不会卷的太低。
不过商场也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,娱乐体验逐渐偏向于低龄化,因此很多落地商场的大空间项目定位都是青少年人群。从用户年龄角度来看,青少年愿意尝鲜的兴趣反而会更大,会更便于大空间项目盈利。但重要的是,如果将内容体验定位于青少年群体,那么就意味着票价很难提上去,售价一般都在60元左右,甚至更低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有厂商表示此类项目在二线城市要比一线城市更受欢迎,有的项目在过年期间体验人数日日爆满,甚至每天都需要排长队。不过也值得注意的是,过年是个比较特殊的日子,如果想要长线经营可能还需要考虑更多其他的问题。
至于落地景区,在成本、人力等对接上投入也会更大。此外,虽然国内适合的景区可供选择的空间很大,但能否完美配合下来也比较考验团队的能力。因此,厂商们也开始思考大空间项目到底适合落地的什么样的场景?毫无疑问,目前景区仍是最优的答案。
不过,值得一提的是影院也正在成为新的场景。据VR陀螺了解,位形空间旗下大空间品牌游幕与保利影业已达成合作,在南山一家保利影城落地了100多平的大空间体验场景,正在打开新的体验形式,或将创造新的商业模式。
图源:游幕
对比海外沉浸式体验项目,不同于Sandbox VR的运营模式,国内大空间项目还需要等待用户成长。在还没有良好的用户基础之前,国内大空间项目还是难以在商超此类的环境中大面积铺开。
其他方面,今年VR大空间项目的体验时长、头戴设备变化都不大,略有变化的是,新落地的大空间项目很多都偏向于综合式体验区,有休闲区域、体验区域、周边区域等,厂商们越来越倾向于打造具有复合型特点的沉浸式娱乐场所,不过如此一来成本也提升了。
市场内卷,厂商们努力寻找新方向
苦于难寻做什么内容,是某厂商向VR陀螺发出的一大感慨。在其看来,目前市场上各类内容已经无所不包,从文化历史到海洋再到影视等等,想在众多内容中找出新颖点很难。做线下大空间内容,题材很关键,就像一部电影的脚本一样,但电影有无数个小说作家提供思路,而目前大空间却只有商家自己琢磨。
可想而知,内容制作这一关就卡住了很多厂商。因此,现在市场上也分化出了一些专门提供内容的团队与线下运营团队,类似于电影院运营逻辑,不过仍有大多数还是制作与运营一体。由于内容难寻新的方向,有不少大的厂商专门成立了市场调研团队,负责去观察不同城市的大空间项目,然后找到合适的内容选题。
除了内容难以找到新的方向之外,据不少厂商反馈,目前大空间的价格也很卷。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,价格主要在60元左右,甚至有的都已经低过了一部普通2D电影票,要想获得盈利效果只能采取走量模式。
不过据反馈,虽然票价不高,但下沉市场反而更好做。其实从去年开始,线下VR大空间就已经出现了卷的趋势,卷价格卷服务,今年这种现象只是更加明显了。
有厂商算过一笔账,如果抛去装修、人工、宣传等成本,到最后发现貌似只是赚个辛苦钱。阿里那句经典标语「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」,放置如今大空间的市场似乎也可以变成「天下哪有好做的生意」。如果仔细留意也会发现,「酒香不怕巷子深」的产品逻辑也已经发生了改变。
互联网时代,用户的选择变得越来越趋同,当用户想分享一个产品时,大多会采纳网络的声音,同侪压力带来的影响使得我们敢于分享也让我们变得不敢分享。一个好的产品如果没有宣传推广,也可以如同一颗石头丢进大海一样一点点沉没。而这种产品运营的逻辑对于小型大空间厂商来说,就意味着成本会增大。
因此,为了避开同质化竞争,今年出现了不少厂商开始搭建复合型娱乐场所,占地面积均在1000平以上,甚至有的超过3000平。对于小的厂商来说,这一点更是难以被实现。
有困局也自然有新生,目前VR大空间还在积极寻找新的内容与商业模式,至于下一步会发展到哪一步,还尚未有明确的结论。
国家电影局下场,VR大空间能否迎来新生
3月21日,国家电影局发布了《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》,并给了虚拟现实电影一个明确的定义,即运用虚拟现实(含增强现实、混合现实)有关技术制作、采用头戴式显示设备等虚拟现实终端观赏、用于电影院等固定放映场所公开放映的新形态电影。
公告发布之际,几乎让VR大空间厂商看到了新的转机,引发了很大的热议。据了解,河南广电出品的《唐宫夜宴》和《隐秘的秦陵》已经拿到了中国虚拟现实电影的第001、002「龙标」。
众所周知,当电影拿到「龙标」,就意味着获得了电影公映许可证。如果虚拟电影能够正式纳入国家电影局审核范畴,也就意味着虚拟电影将正式作为一个与故事片、纪录片、动画片、科教片并列的新片种,可以在电影院或者指定场所放映。
去年陀螺君也曾写过一篇文章,详细分析了VR大空间的下一步目标是院线,相关阅读:《【深度】2024年,疯狂的VR大空间》。国家电影局的入局也证实了我们当初的猜想,不过需要提醒的是,虽然国家电影局推动了这一步,但短期内虚拟电影还很难成型,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,目前还仅是一个发展方向。
只是值得畅想的是,虚拟电影一旦落实,VR大空间作为虚拟电影的一大分支必然会再次迎来巨大的增量。对于不少VR内容厂商来说,甚至可以无缝衔接制作虚拟影视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Apple Vision Pro发布后不久,国内就已经有内容团队在默默投入开发Vision Pro影视内容,赌的就是下一场电影行业的改革。
而苹果不断更新的沉浸式影片,同样映证了这条路未来可期。面对海量的市场以及庞大的内容缺口,是众多VR内容厂商们逆袭的机会,可以多多关注这条新路径,期待看到影视行业新生也期待VR大空间迎来更大的市场。
原文标题 : 2025,VR大空间等待新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