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R虚拟电影产业中国VS海外:龙标下发、政策利好,但也存在多重隐患

VRAR星球
关注

还记得每次看电影时,片头那个绿底龙头标志吗?

这就是传说中的“龙标”,正式名字叫电影公映许可证。别小看它,这可是电影的“准生证”,有了它,电影才能堂堂正正地走进市场,跟观众见面,含金量可不低呢。

最近,虚拟现实电影领域也有了自己的“龙标”,而且第一个“龙标”001号,居然被一家电视台给拿下了。

近日,国家电影局专门发布了《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》,首次把虚拟现实电影纳入电影管理体系,给它定了定义,规范了制作流程、放映标准,还出台了扶持政策。于是,河南广电出品的《唐宫夜宴》和《隐秘的秦陵》直接拿下了中国虚拟现实电影的第001号和002号“龙标”,妥妥的VR电影界的“头号玩家”。

网友们都炸开了锅,纷纷点赞:“河南台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?”“这种全新的电影形式,好想体验一把!”

电影从无声到有声,从黑白到彩色,从胶片到数字,一路走来,技术不断升级,艺术边界也在不断被打破。现在,虚拟现实技术又来了,它能带来多维度交互式的沉浸体验,让观众能“走进”电影里,感受电影里的平行时空。这种沉浸式的虚拟现实电影,似乎给“观影方式”打开了一扇新大门。

国家电影局放大招,虚拟现实电影

或将迎来“黄金时代”

以前,电影可是大家娱乐生活里很重要的一部分。2010年的时候,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了百亿大关,那几年一路高歌猛进,纪录被不断刷新。2017年到2019年,电影市场那叫一个火,票房一年比一年高。可近年来,整个行业似乎不像以前那么红火了。

不过,随着中国的虚拟现实技术硬件产业链越来越成熟,虚拟现实电影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。

2025年3月21日,国家电影局正式发了个大招——《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》(国影发〔2025〕2号),这个通知明确了虚拟现实电影的定义、制作和放映规范,还给出了产业支持政策,就是想让电影产业和虚拟现实技术深度“牵手”,把电影行业带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。

这个通知一出,虚拟现实电影的未来方向就明确了。有了规范和支持两手抓的政策,咱们国家有望在虚拟现实电影领域打造出“技术 + 内容 + 场景”的创新生态。这可不仅仅是给全球电影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中国方案,更是给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一股新动力。

毕竟以前大部分虚拟现实工作室都在国外,咱们自己创造的内容太少了。现在可不一样啦,局面完全变了。

说到这儿,不得不提张艺谋。2015年的时候,张艺谋还当了一回联合创始人,参与创建了当红齐天,并担任艺术总监。这可是他第一次以创始人的身份投资并加入一家公司。当艺术总监,张艺谋也提了不少关于电影的创意。比如当红齐天就曾以张艺谋的电影《长城》里的隧道为背景,搞了一场融入VR技术的电影发布会。张艺谋自己还说“以后可能会拍一部虚拟现实电影呢”。不过到现在,虽说张艺谋的VR电影还没出来,但当红齐天已经发展得风生水起了。

再看看现在的情况。今年1月,河南广电与奥斯卡国际影城合作的大象元XR未来影院落户西安,成为全国首家完全国产化的XR多厅沉浸式影院。该影院位于西安民生骡马市购物中心,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,配备三座体验影厅,循环放映《唐宫夜宴》《隐秘的秦陵》等作品,观众可穿戴设备探索秦始皇陵内部构造或参与秦王加冕仪式。未来计划上线《龙门金刚》《流浪地球》等XR影片,内容越来越丰富。

3月22日,南京市电影剧场有限责任公司也搞了个大动作,和南京白泽幻境科技、北京凌宇智控科技一起,在南京大华戏院负一楼打造了一个VR影厅。这个项目用的是NOLO LBE XR大空间解决方案,支持多人一起玩。试运营的时候推出了《海洋奇幻之旅》《美丽星球》《梦回丝路》三部作品,后续还会推出历史题材的《昭陵探秘》,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都能找到乐趣。

在人才培养方面,北京电影学院也跟上了节奏,开设了交互电影、虚拟现实(VR)、混合现实(MR)和增强现实(AR)等系列课程,重点教交互引擎这些核心技术,就是为了给虚拟影像制作培养专业人才。剧作和策划类课程也开始针对沉浸式媒介调整重点,让学生在策划阶段就考虑不同媒介的特点,这可是为未来电影行业储备人才呢。

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的副教授车琳在CCTV-6《今日影评》里还解读过:“传统IMAX让我们‘走近’电影,而VR电影则让我们身临其境,真正‘进入’电影世界。”

要是你对虚拟现实电影感兴趣,5月15日到16日,2025年中国上海VRAR产业博览会有个虚拟现实电影展映活动,体验区还会放映国际获奖的VR电影《LOVERBOY》,这将是该片在中国的首映,让你亲身体验虚拟现实电影带来的沉浸式魅力,感受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。到时候去一趟,说不定你就会爱上这种全新的观影方式。

VR电影的全球竞赛早已拉开帷幕

其实,不止国内,国外在虚拟现实电影领域也发展得如火如荼,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。

早在2016年2月,全球首家VR影院就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开业了。影院的放映厅有50个能360度旋转的定制座椅,观众戴上三星Gear VR设备,就能体验各种内容,像恐怖片、环保纪录片之类的,30分钟内能看好多部短片,一次收费12.5欧元。这种无银幕的设计,直接颠覆了传统观影方式,标志着VR技术正式走进大众娱乐市场,是VR商业化的重要里程碑。

最近,苹果也搞了个大动作。2025年5月30日,苹果要上线一部全新的音乐纪录片《博诺:故事与臣服》。这可不是普通的纪录片,它是Apple TV+的原创作品,还是第一部支持Apple Vision Pro沉浸式3D观看的长篇电影。普通用户能看2D版,Vision Pro用户就能享受超酷的3D沉浸式体验。这可是苹果第一次推出长篇沉浸式电影,此前 Vision Pro 专属内容均为短片形式,这次升级也很让人期待。

与此同时,Blackmagic Design也发布了新款 URSA Cine Immersive 摄像机,专门用来拍摄苹果沉浸式视频格式的8K VR180影像,售价29995美元。他们还计划更新DaVinci Resolve Studio,添加专门的编辑工具,支持这种沉浸式视频的制作。目前,Apple Vision Pro 上已有的沉浸式视频内容很可能就是使用早期版本的 Blackmagic URSA Cine Immersive 摄像机拍摄的。

Blackmagic Design 和苹果公司都希望通过发布这款摄像机和简化的编辑工作流程,使电影制作人能够更轻松地拍摄和发布苹果沉浸式视频格式的内容。现在,这款摄像机正式面向市场发售,虽然价格不菲,但与其他高端电影摄像机相比,也在合理范围内。

在政策支持方面,各国政府也都在给虚拟现实电影“开绿灯”。2020年12月,韩国政府制定“虚拟融合经济发展战略”,该战略中韩国政府提出了一个目标,即将XR技术赋能到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,到2025年创造高达30万亿韩元的经济效益,并进入全球5大XR先导国家的行列。看来,不管是技术、商业模式还是政策支持,虚拟现实电影在全球都迎来了发展的“黄金时代”。

是未来娱乐的曙光,还是荆棘之路?

虚拟现实电影听起来很酷,但其实它的发展路上也有不少“绊脚石”。

首先,传统电影公司对VR电影还在“观望”呢,就像站在河边看水,就是不跳进去。科技巨头们呢,更关注硬件,忙着把设备做得更炫,但对内容生态这块,兴趣就没那么大。独立创作者倒是热情满满,可问题是,搞VR电影成本太高了,也有点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。

再看看内容生产,这更是个大瓶颈。一部90分钟的VR电影,制作周期是传统电影的3到5倍。而且,行业里真正懂行的人才稀缺,那些具备跨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,年薪更是高达80到150万元,这成本,简直让人望而却步。

商业模式方面,也面临着诸多问题。目前VR电影的单次体验定价是多少?用户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价格?VR影院的单厅设备成本也不低,投资回报周期普遍超过3年,这就意味着投资者需要等待很久才能回本。这就好比种树,种下去之后得等好几年才能结果,这对商业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用户体验方面,大概有30%的用户反馈说,看VR电影会感到眩晕不适,这就像是坐过山车,一开始很刺激,但最后晕得不行。所以,咱们得赶紧开发新型抗眩晕抑制技术,不然用户可受不了。

总之,虚拟现实电影虽然听起来很美,但要真正让它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还得解决一大堆问题呢。不过呢,尽管面临这些挑战,虚拟现实电影仍然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渐成熟,相信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。让我们拭目以待吧。

文/Vivi

(文中未标注来源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)

       原文标题 : VR虚拟电影产业中国VS海外:龙标下发、政策利好,但也存在多重隐患

声明: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场。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,请联系举报。
侵权投诉

下载OFweek,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

还不是OFweek会员,马上注册
打开app,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>
  • 长按识别二维码
  •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
长按图片进行保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