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高通XR总经理司宏国压阵,谷歌AR眼镜搭着AI顺风车,又又又一次要卷土重来

VRAR星球
关注

据Business Insider报道,谷歌现已重组并上调了相关AR团队的级别,这表明谷歌目前对AR领域的重视程度已有所提高。

实际上,今年以来,谷歌内部进行了多次人员调整和团队重组,特别是在XR(扩展现实)领域。据知情人士透露,最近一次的重组包括将开发新型光学AR技术的团队与负责Android XR的团队合并,后者由自2017年起在谷歌从事AR和XR工作的前微软HoloLens主管Shahram Izadi领导。

而重组后的团队,将有望推进谷歌智能眼镜的开发。

智能眼镜作为作为最具未来感的智能穿戴设备之一,始终吸引着全球科技巨头的目光。而在这场智能眼镜的较量中,谷歌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。经过多次的反复拿起又放下,这位互联网时代的先驱,似乎又有了重启智能眼镜项目的苗头,而这次,它有了更加坚实的后盾——高通前总经理司宏国的加入,以及人工智能(AI)技术的全面赋能,似乎预示着谷歌智能眼镜即将起死回生。

初版Google Glass出师未捷身先死

2012年,当谷歌首次推出其“探索者版”智能眼镜时,确实让当时的科技圈儿为之震撼。这款集成了摄像头、麦克风、显示屏和多种传感器的设备,不仅让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变为现实,更开启了人们对未来智能穿戴设备的无限遐想。

在官方对Google Project Glass的描述中,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,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、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,以及上网冲浪、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。只有几十克的框架内包含了很多高科技,Google Project Glass也被业内认为是智能眼镜的雏形。

但这样一款具备超前概念的产品却没迎来它的辉煌时刻。

初版Google Glass的失败并非偶然,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:

首先是技术限制。初版Google Glass采用了双核心的Cortex A9处理器,这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存在发热严重和续航时间短的问题。据资料显示,其续航时间仅为1小时左右,这对于一款需要长时间佩戴的设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短板;而且当时的显示技术仍有欠缺,用户的视觉体验受其影响,并不算好;此外,即使是当时Google Glass主推的拍照功能,也根本达不到用户的期望,甚至可能还不如当时的拍照手机照相清晰。

硬件的不足还导致这款设备的佩戴舒适度不佳,长时间佩戴会使人感到不适。并且,Google Glass的用户界面较为复杂,上手难,可安装的应用也不多,又更加压缩了用户的接受空间。

最重要的是,初版Google Glass的售价高达1500美元,虽然看似离Vision Pro的3499美元还很远,但在技术还没怎么发展的当时,这个价格显然使它成为了一个奢侈品。

当然,还包括一些涉及隐私、目标用户定位等问题。总之,种种原因,初版Google Glass很遗憾地从“先驱”,成了“先烈”。

十余年蛰伏,不断寻找新的突破点

面对市场的冷淡反应,谷歌并未放弃对智能眼镜的探索。2015年,谷歌虽然停止了Google Glass的“探索者”项目,但只是将市场从消费者端转向了企业端。2019年,谷歌推出了Glass企业版,然而,尽管面向企业市场,Google Glass仍未能在市场上获得广泛的成功。

2023年3月15日谷歌宣布停止销售Glass企业版,并将继续支持该产品直到2023年9月15日。

在这中间,谷歌还开始了另一款AR眼镜“Project Iris”的项目研发。

2022年1月,“Project Iris”项目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眼中。爆料的媒体称,这是谷歌与Meta和苹果之间的一次竞争,这款产品有望于2024年推出。2022年5月,谷歌在全球I/O开发者大会上官方展示了新一代的谷歌AR眼镜概念原型,内部人士称,这就是Iris的不同版本。

新一代产品改进了初代Google Glass的不足,注重更轻巧、更时尚的外观设计以及更强大的计算能力。从外观上看,与普通眼镜相似度极高,消费者将其戴出门也不会被视作“怪人”了,更像是一款消费者版眼镜。在功能上,谷歌也做了升级,据称这一代的产品具有“实时翻译功能“,确实可以解决很多C端用户的痛点。

原本以为谷歌能借“Project Iris”项目再一次上岸AR眼镜的市场,但不久后,“Iris”就再次被搁置了。除了老生常谈的显示技术限制的问题,这一次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可能更大一些。

客观条件上,AR眼镜需要硬件与软件的紧密配合才能实现最佳性能,但谷歌在整合自家AR平台“ARCore”与“Project Iris”硬件时可能遇到了兼容性和优化问题,影响了产品的整体表现;主观上,谷歌高层对“Project Iris”项目的关注程度根本就不高,使得整个项目在推进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支持和指导,在内部资源竞争中也处于劣势。

在经过系列的项目裁员和重组后,谷歌AR/VR主管Clay Bavor提出离职,谷歌AR/VR部门失去了这位任职18年的员工,这给AR项目带来了严重的打击。很快,另一位主管,谷歌高级工程总监Mark Lucovsky也提出离职。去年6月,多方消息证实,“Project Iris”项目已被终止。

这应该算是谷歌在AR眼镜上的第三次尝试,但也以失败告终。

今年是谷歌推出初版Google Glass的第十年。谷歌在最新的I / O 大会上,展示了一款神秘的智能眼镜。作为Project Astra展示的一部分,这款智能眼镜配合配合新一代Gemini模型,可实时识别生活中的场景、物品,并通过 AI 识别、搜索、信息整合后反馈给用户,给出智能化的建议。

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?布林在会后的采访中表示,此次展示的神秘眼镜产品Project Astra是AI眼镜的“完美硬件”。

谢尔盖?布林称,初代AR眼镜出现的时机并不对,他们“搞错了时间”,让谷歌眼镜问世“早了10年”。在这位创始人眼中,现在的AI时代正是智能眼镜发展的最好时机,对于谷歌智能眼镜的未来发展,也是最好的突破点。

司宏国加入,新的领航者到来

今年6月,高通XR部门前负责人司宏国宣布加入谷歌,将领导公司的XR生态系统战略和技术工作。正当谷歌智能眼镜项目亟待突破之际,高通前总经理司宏国的加入无疑为这一项目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。

作为半导体行业的领军人物,司宏国在高通任职期间,不仅推动了公司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持续创新,还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管理和市场洞察经验。他的到来,不仅意味着谷歌智能眼镜在硬件技术层面将获得强有力的支持,更预示着项目在战略规划、市场推广等方面将迎来全新的思路与布局。

司宏国作为XR领域的资深专家,他加入谷歌无疑是对谷歌AR部门的一次重要人才补充。他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与谷歌在AR领域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,这也有助于谷歌在XR生态系统战略和技术工作方面取得更多突破。

司宏国加入谷歌后,谷歌就对其AR团队进行了重大重组,将多个关键团队整合至新成立的设备与Android联合部门之下,并上调了相关团队的级别,旨在加速推动智能眼镜技术的研发进程。

据内部知情人士透露,此次重组的核心在于将专注于新型光学AR技术研发的团队与由前微软HoloLens主管Shahram Izadi领导的 Android XR 团队强强联合,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落地。

有司宏国这位领导者的技术实力背书,再加上谷歌对AR眼镜的越发重视,谷歌AR眼镜有了起死回生的可能。

乘上AI的东风,谷歌AR眼镜迎来复生契机
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,其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且深入。对于谷歌智能眼镜而言,AI技术的全面赋能正是其实现复兴的关键所在。

Project Astra是谷歌在今年的I/O大会上发布的一项创新技术,它是一个实时、多模式的人工智能助手,对标OpenAI GPT-4o,可为用户提供更加自然、高效的交互体验。

据官方介绍,Project Astra的语音交互比当前形式的Google Assistant更自然,没有延迟或延迟现象。用户与Astra交互时,是通过实时语音进行的,没有唤醒词,可以直接与Astra对话,无需等待或特定指令。

Astra能够接收并处理来自视频、音频等多种模态的信息,实现跨模态的实时推理和响应。在演示视频中,Astra能够识别发出声音的扬声器、记住一闪而过的眼镜并准确回答其位置等,展示了其强大的视觉和听觉处理能力。

智能眼镜搭载Astra后,意味着用户能通过眼镜与Astra进行更自然的交互,无论是通过语音、手势还是视觉信息,Astra都能理解并作出相应回应。在实际应用中,更多场景有了增强效果,如给盲人提供实时解读和环境感知,以及24小时的健康监测、远程交互等等。

前文提到,在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?布林眼中,现在的AI时代正是智能眼镜发展的最好时机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,我们有理由相信AI赋能的谷歌AR眼镜会重回前沿赛道。

谷歌智能眼镜挑战与机遇并存

尽管谷歌智能眼镜在AI技术的加持下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与前景,但其仍面临着诸多挑战。首先,隐私安全问题始终是智能穿戴设备无法回避的难题。如何在保障用户隐私的前提下,充分发挥眼镜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,是项目团队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。

其次,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控制也是制约眼镜普及的关键因素。如何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、提高良品率,将是谷歌智能眼镜走向大众市场的必经之路。

经过多年的尝试与项目的几经波折,相信谷歌已经有了足够的教训与启示。

新的团队和公司新的战略将如何配合,才能确保AR眼镜的项目成功推进并取得预期成果?希望这一次的谷歌AR眼镜是真的起死回生。

文/清月泠

(文章未进行标注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)

       原文标题 : 前高通XR总经理司宏国压阵,谷歌AR眼镜搭着AI顺风车,又又又一次要卷土重来

声明: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场。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,请联系举报。
侵权投诉

下载OFweek,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

还不是OFweek会员,马上注册
打开app,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>
  • 长按识别二维码
  •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
长按图片进行保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