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布斯揭秘Facebook AR的野望

VR陀螺
关注

从“过去的相机”到“未来的相机”

在去年5月的一个早晨,扎克伯格的一张自拍照片出现在网络上:他戴着一副“黑框眼镜”,头上漂浮着几个数学公式。这张照片宣告了Instagram Stories的首个“脸部滤镜”的诞生。“这是我目前最喜欢的滤镜,”小扎着么对着镜头说。

其他的特效还包括彩色的纸屑、水下的场景、抽动的考拉鼻子和兔子耳朵,激发了3亿人的参与,其中还包括女演员瑞希·威瑟斯彭(Reese Witherspoon )和模特卡莉·克劳斯(Karlie Kloss)等名人。还有不计其数的青少年每月都会在家使用Instagram这一有着厚重AR元素的Stories上的功能。Instagram、WhatsApp和Facebook自己的app加在一起,让公司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AR生态系统,此时距离小扎第一次尝试Oculus的demo过去了仅仅4年,距离公司开始研究AI技术仅仅过去了6年。

已经有数千名开发者正在使用“AR Studio”在Facebook的AR平台上打造应用,这一软件是在去年12月正式向公众开放的。目前所有拥有Facebook账号的人都可以打造自己的AR特效,包括滤镜、动画和3D的虚拟物体。

尽管Facebook在社交AR上进展不错,但却不是第一个让它变得流行的。这一光荣的称号要属于他的死敌Snapchat,而Snapchat一开始其实是一个和色情打擦边球的通讯工具。正是Snapchat首创了“阅后即焚”功能,也就是AR特效得到应用的主要场景。直到3年之后的2016年,Facebook才推出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功能。直到一年之前,Snapchat的AR功能还是全面领先Facebook的。然而,Facebook其实已经花了很多年在幕后研究AR的核心技术,因为扎克伯格很早就直觉性的察觉到AR终有一天会成为主流的通讯工具。

Snapchat一开始的AR效果是为整个屏幕上的照片和视频覆盖虚拟物体,随后在2014年推出了针对用户所在特定地点的“geofilters”和“lenses”,比如在2015年风靡一时的“口吐彩虹”和2016年推出的定制化AR虚拟形象“Bitmojis”。Snapchat的这些特效一夜之间就火了,让它迅速积累了超过1.5亿的日活用户。青少年们,这一最有价值却最难捉摸的群体,每天都会使用Snapchat来聊天。虽然Facebook的高管们一直回避在采访中谈到Snapchat这一竞争对手,但是在当时,公司毫无疑问对于自己的劣势充满了角度,并且一直紧咬不放。

在Facebook一直监控着自己这一新对手的同时,也意识到了自己app上的一些趋势。图片、动图和视屏的浏览量大大增加,将文字信息甩在了身后。更加让人吃惊的是2016年4月上线的视频直播功能的效果。所有的高管,包括小扎自己,都对其直线上升的采用率感到震惊,这也明显的表示出人们希望在Facebook上通过图像和动画来交流,并且希望是实时的。

因此,在基于图像上的分享功能上加大投注是不可避免的了。Facebook的产品路线图在公司推出视频直播功能和收购白俄罗斯AR滤镜应用MSQRD之后到达了一个转折点。MSQRD在东欧起家,然后在美国地区流行开来,收获了1600万用户。它的滤镜工具看上去和Snapchat几乎没有差别,因为联合创始人Eugen Zatepyakin花了将近3年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3D图像渲染技术。Facebook的设计VP Julie Zhou 回忆起了当时公司高管们在总部试用这一应用时的情景。他们很快就着了迷。

“改变你自己的外貌能够立马就产生一种吸引力——你会想要去成为另一个人,去装扮成别人的样子,”Zhou说。

Facebook在2016年3月以未披露的金额收购了这家创企,随后就开始了大力的研究。不久之后,小扎就在网上po出了一段自己使用MSQRD的钢铁侠特效拍摄的视频,而且在内部悄悄地加大了对更加复杂的app内置相机的技术基础的研发支持。

AI上的突破

Facebook一直在研究AI相关的技术,比如计算摄影学,这一技术从2015年开始就支持AR。然而,直到2016年的夏天,扎克伯格才终于决定对AR开始全面的投入,成立了一只专注于AR的“相机小组”。这一团队由来自公司内部的应用机器学习部门的一群AI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组成,办公地点就在Building 20的开放式楼层中,在小扎的办公室的隔壁。

在接下来的一年半之间,“相机小组”已经扩大至100名员工,包括从好莱坞和游戏公司挖过来的设计师,还有Messenger和Instagram相机功能的参与人员,来帮助小组快速的发布新的功能和进行迭代。团队需要忙碌的事情有很多,包括加强基础视觉识别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,还需要在Facebook之外的地方组建焦点小组来实验不同的AR工具。

声明: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场。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,请联系举报。
侵权投诉

下载OFweek,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

还不是OFweek会员,马上注册
打开app,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>
  • 长按识别二维码
  •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
长按图片进行保存